外国语学院举办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大讨论专题讲座
发布时间: 2010-04-29 浏览次数: 463

2010年4月28日下午,根据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及相关工作日程安排,外国语学院举办了一场专题讲座,由王银泉教授就我国高等教育和外语教育相关话题向学院全体教师进行了交流。

王银泉教授就其近年来对我国高等教育和外语教育存在的严重弊端所进行的探索与反思,再结合近期阅读的《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和《北大批判——中国高等教育有病》三本书而获得的感受,向全体教师谈了自己的看法。针对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雷克·博克在《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一书中谈到的大学(本科)教育的目标应包含八个方面,即学会表达、学会思考、培养品德、培养合格公民、适应多元文化的素养、全球化素养、广泛的兴趣和为职业生涯做准备,王教授也紧密结合我国本科教育的实际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与解读。就《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所传递的声音,王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严重忽视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强调大学之道在育人而非制器,而长期以来我国的本科教育实践已经严重扭曲了大学的精神。在全面解读《北大批判——中国高等教育有病》一书以及该书作者对中国高等教育提出的尖锐批评时,王银泉教授感同身受的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对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以及对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严重忽视已经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后果,阅读差,自然影响到了写作。不管学生日后从事什么工作,写作是其一生成功的基础。王教授还不时穿插生动实例,通过其在教学科研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指出批判思维能力和读写能力对于每一个的职业发展道路的重要性。

针对我国的本科教育目前依然流行全方位的满堂灌教学模式,本科生四年读下来几乎不知道如何写作一篇基本符合要求的课程论文以及教师未能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主动承担起培养学生能力的责任等现象,王教授表示了严重的忧虑与关切,同时建议学院的每一个教师在教学过程要重视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提供学习资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终生学习能力,才能在走上社会之后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教师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通过参与研究和撰写课程论文等方式来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体系,然后以有说服力的方式来陈述自己的观点,发展自己的思维,促进能动的自我塑造。

随后王银泉教授由钱学森的“世纪之问”谈到中西方精英教育的不同,再次强调了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意义,明确指出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

最后,王银泉教授又谈到了现今外语教育模式的弊病,指出外语课堂教学相应的最基本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和保持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而培养学生兴趣的因素来自以下四个方面:教师本人;课堂活动的安排;学习资源;学生的成就感。而在以教师为中心,以应试为导向的传统外语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接触的是大量的语言知识,或者是语法分析,而不是真正的语言交际样本,也不是实际的交际活动,因此,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到的外语输入非常有限。外语学习需要大量的真实有效输入和语言实践,在课堂大部分时间被老师占据的情况下,仅靠课堂上那点微乎其微的输入是远远不够的,更不利于学生获得真正的交际能力。王教授还结合自己多年来所从事的公示语翻译研究中,生动活泼地说明了长期以来翻译教学强调学术性和文学性,不重视实用翻译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已经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

由于时间关系,王教授还有许多精彩内容没有展开。老师们纷纷表示通过聆听讲座,他们明白了许多过去让他们感到困惑的问题,今后他们要认真思考并且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外国语学院王为群书记和姚欣院长出席了此次讲座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讲座在热烈轻松的气氛中落下帷幕。

 

 

外国语学院

2010年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