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医药大学关于深化课程综合改革的意见
发布时间: 2019-12-18 浏览次数: 842

南京中医药大学关于深化课程综合改革的意见

南中医大教字〔201830

  

  

各有关部门、各学院、各教学单位: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第一职能,是学校的中心任务。课程是大学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在我校实现“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的进程中,课程既是实现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途径,又是教学改革的突破点。根据《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教改[2013]1号)及《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教高[2017]5号)等文件精神,为了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课程综合改革的紧迫性

(一)经济社会发展使高等教育面临新的挑战。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新驱动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引起学习方式的转变,特别是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正在突破我国高校固有的“围墙”范围,学习资源更趋丰富及多样化;高等教育全球化对传统教育理念和方式产生巨大的冲击,如何因材施教,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是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等教育发展使课程建设面临新的压力。随着教育教学理念和手段的发展更新,学生对学习满足度的感受和需求日渐提高,同时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使得高等教育面临新的压力,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式亟待改革提升;在当前知识爆炸的背景下,学科发展趋于融合,强调知识的交叉、复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要求发生变化,课程建设必须适应新的形势。

(三)我校一流本科教育发展使课程建设面临新的问题。一流的本科教育需要建设一流的课程。我校课程建设在前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面面临新的挑战,在课程标准、课程资源、课程评价等课程建设各阶段存在不均衡现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过度强调专业化,忽视了社会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无法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教学理念、方法不够先进,课程教学以知识讲授为主,存在重教法,轻学法的现象,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忽视了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提升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学生普遍缺乏批判性、创新性思维,没有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二、准确把握深化课程综合改革的总要求

(一)指导思想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需求,按照我校“双一流”建设的目标要求,把课程综合改革作为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性、基础性工作抓实抓好。坚持需求引领和问题导向,着眼课程建设领域的核心要素,针对课程建设过程的薄弱环节,全面发力,重点突破,着力增强课程的活力和生命力,力求实现课程建设水平的全面提高,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提升,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我校本科教育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二)基本原则

1.课程思政原则。充分发挥课程教学的育人价值,将知识、能力、价值塑造有效融合到每门课程当中,促使各学科专业的教育教学,都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努力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2.问题导向原则。根据现有的形势及我校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理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和课程评价的相互关系,明确课程作用、分析课程目标,完善课程内容,创新课程组织,强化课程评价,保证课程建设的有序性、完整性和针对性,使课程全要素统筹协调发展。坚持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标和治本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优化改革整体布局,加强改革系统组织,完善课程评估和质量监控,减少改革阻力和风险。

3.以生为本原则。按照“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围绕学生能力培养构建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征对课程设计进行科学安排,整体优化,合理分层次选择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更多采用研究性学习手段,加强实践环节的组织实施,注重师生互动,从教学变为导学,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形成批判性、探究性思维方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提升。

(三)改革目标

深化课程综合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由之路,需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契合一流本科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适应与满足每位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需要,注重内涵,提高质量,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综合提升,给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权、更大自由发展空间和更强社会竞争力。通过课程综合改革,基本建成全要素、系统性、富有内在逻辑性的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成符合一流中医药大学特质的优质课程资源;基本实现与时俱进的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应用;基本形成完善科学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

(四)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1.完善课程体系和课程质量标准

完善课程体系。启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调研工作,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着力加强专业思维培养与实践能力、传承创新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同步提升。推进课程内容整合与优化,实施并完善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在控制各专业总学分基础上,优化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及拓展教育课程设置比例和理论及实践课时设置比例。重视医学类教育课程设置与医师资格考试的衔接,重视本科教育人才培养与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的衔接,努力构建全要素、系统性、富有内在逻辑性的创新人才分类培养方案,实现融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

   建立课程群体系。各专业建设相应专业的核心课程群,每个课程群由一位极富经验的教学名师担任首席教授,负责掌握课程群的发展方向。每个课程群下设2-3个相关课程组,每个课程组下设数量不等的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努力按照专业方向理顺各课程间关系,由此建设一批相关课程教学团队并开展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及教学研究工作,促进全校课程资源共建共享。

制定课程质量标准。各学院各学科根据各专业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专业、

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制定课程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专业课程综合改革的目标、任务,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及实验大纲,制定本专业课程建设质量标准及具体实施方法。质量标准应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策略、成绩评定与反馈、学习成果、学习支持与教学研究等五个方面。

2.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更新教育理念。更新传统的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由学校教育供给模式转变为对学生自我发展的支持模式。课程教学目标中要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大学生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等关键目标培养。课程教学要避免“一言堂、一教材、一张卷”现象。从以传授知识为主向培养学生能力的转化。更多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注意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增加师生互动交流。要提高教学技能,优化教学方式,由僵硬范式转为引导探究,由单向传递转为双向交流,由单一课堂转变为联结情境。

推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增加项目数量,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十三五”期间,每年建设20门左右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力争在2020年使教学计划中20%的核心课程实现在线开放教学。加强项目过程管理及验收组织制定《南京中医药大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积极组织省级、国家级“十三五”在线开放课程等优质课程资源建设项目的申报及建设。建设一批小班化研讨式智慧教室。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

推进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以立项形式开展校级混合教学模式改革试点,拟定混合教学模式建设及验收标准。重视并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指导老师重视教学设计,转变角色,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研讨学习。鼓励教师开展PBL教学、探究式、研讨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改革。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尽早进入科研及临床,并在课程教学中不断引进学科发展新内容。组织品牌专业设立课程教学改革项目。

完善床边教学课程改革。加强床边教学课程师资队伍培养,开展教师资格培训,每年定期开展课程集体备课及教学培训。注重床边课程教学与规范化医师培训有效衔接。加强床边教学课程检查及教学医院评估,完善课程评估与教学质量监控,形成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组织管理、统一质量控制、统一教学要求的临床教学体系。发挥床边教学优势,充分利用临床教学资源,医教协同,使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融通、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融通、在校学习与毕业后岗位胜任融通。

加强实验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学时比例,丰富和优化实验教学内容,设置满足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发展的培养环节。每门实验课程均要设置综合设计型实验项目,并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专业类主干课程须设置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在能实不虚的原则下,鼓励开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实验室推行开放式教学,总开放时间不少于必修实验课学时的50%,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60小时,充分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充分发挥网络教学优势,建立远程和虚拟仿真实验室,开发优质在线实验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式、合作式、协作式、研究式学习提供更加开放的学习环境。

 “四课堂”有机联动,拓宽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毕业实习”单一培养路径,以研究性教学实践、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毕业论文设计、科技创新项目培育等为纽带,采取“传统课堂教学”、“在线网络研习”、“课外活动与竞赛”、“校外实践体验”四课堂联动,实现多学科思维方式相互融通、复合能力及创新素质培养层层推进、逐步提高。

3.加强教材建设

将教材建设作为教学资源建设重点,把教材建设作为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产出优秀教学成果的重要抓手。推动中医药教材改革,推出一批符合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适应中医药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优秀教材。鼓励高校开设适应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的创新课程。重视各级各类规划教材建设工作,积极创建省重点教材、培育国家级规划教材。鼓励教师编写双语教学教材、校本教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努力探索符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立体化教材体系。

4.强化教师教学学术能力培养

教学是一门学术,鼓励老师追求卓越教学,努力构建一支品德高尚、学术卓越、教学优秀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思想大讨论,宣传贯彻先进的教学理念。继续加强教师现代教学理论及教育技术培训,努力使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率达到80%以上,增加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依托师资培训中心及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开展新教师教学能力培训,聘请教学导师培训指导青年教师教学工作。各学院组织开展同行听课、“教学沙龙”等系列研讨活动,组织“名师讲坛”,传播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开展“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教学设计大赛”等各级各类竞赛活动,促进教师跨学科交流与合作。继续开展杏林优秀教学奖评选。配套教育教学改革相关激励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引导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潜心研究教学,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5.建设和利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建设优质课程资源。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及双语课程建设,实施“双百”工程,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增加项目数量。引建并举,每年建设20门左右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及双语课程或全英文教学课程,努力在五年内建成在线开放课程100门,双语课程100门。引进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含实践课程)、医学教育素材资源库等优质课程资源。积极组织省级、国家级“十三五”在线开放课程、江苏省外国留学生英文授课精品课程等优质课程资源申报及建设。

利用好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加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宣传与利用,引进在线开放教学平台,面向社会开放相关课程,推进优质教学资源普及共享。加强在线开放课程项目过程管理,认真组织项目评审验收,制定《南京中医药大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南京中医药大学课程混合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加强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以品牌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建设为重点,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和普及共享。

6.完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

坚持综合改革要素间协调统一原则,同步推进完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一方面必须为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给出终结性评价,另一方面必须对学生学习提供诊断性、及时且有意义的过程性反馈,促进和支持学生深层次学习,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模式、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完善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力求使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主体互动化。课程成绩的构成与考核环节可包括:课堂表现、随堂测验、课后作业、在线学习、课程报告、正式考试、口头报告、创新实践等。鼓励非标准化考试形式,重视课程形成性评价,重视学生学习自评与互评,开展学生自我学习评价、学生互评及师生互评。

   探索建立融合专家、教师、学生、行业多方参与,专业、学院多层面、多种形式的课程教学评价和反馈机制,实行课程准入制度,逐渐引入课程退出机制,适时开展课程评估工作,强化对课程的质量管理,推动课程改革,夯实本科教学基础。

三、进一步完善推进机制,形成推进课程综合改革的整体合力

(一)强化组织领导。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教学相长根本任务,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教务处将健全课程建设管理机制,整合专业、学科、课程等各类专家组织,充分发挥专业力量的作用,统筹协调各级各类课程建设。各学院需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制订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改革的具体任务和政策措施。教务处、教学评估中心将对各学院开展工作的情况进行指导。加强对课程改革实施状况的督导,将其纳入学校教学评估范畴,定期发布评估报告。加强督导问责,推动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强条件保障。各行政管理部门要在学校党政的统筹领导下,加强对课程改革工作的条件保障,树立全员育人的意识。人事处、科技处、财务处、资产处、后勤处要重点加强各自分管内容的教学条件保障。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软硬件建设。要把教师实施课程教学能力培训作为各类教师培训的重点。要根据职责任务,在经费、人员以及信息技术手段等方面为课程改革提供必要的保障。

(三)健全激励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充分激发广大教师投身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定期开展优秀教学成果评选和教学名师评选,将研究和破解课程改革重点、难点问题的成果作为评选的重要内容,加大经费投入。总结推广课程改革典型经验和优秀成果。把课程改革中重大研究任务列入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研究。项目承担单位要将项目成果作为重要教学成果予以承认,对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优秀成果给予奖励。把课程改革实施情况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各学院和学校的工作考核范围,二级学院需在津贴分配方案中予以工作量认定。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