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文化经典 涵养家国情怀
发布时间: 2020-02-22 浏览次数: 296

品读文化经典 涵养家国情怀

       疫情让中国人民在空间上保持距离

却让大家在心灵上贴得更近

前方,无数逆行者与死神搏斗

而我们,也在经典中

汲取精神养分

涵养家国情怀

守卫精神家园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植根于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精神中,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在这个漫长的寒假中,公共外语教学部学子积极品读文化经典,严守精神家园,在宅家阅读中汲取精神力量,明确家国担当。


佳作欣赏

夜雪围炉话处世

 ——读《围炉夜话》有感

公共外语教学部英语171班 张雨柔

红泥小火炉,禅香三绕柱。围炉伴清茶,夜话雪深时。不乏作品能引人遐思,牵出脑海中诗画之境的构想,但大多美则美矣,无滋无味,而《围炉夜话》凌驾于意境之上,着中正祥和之笔墨,以儒家文化为滋养,在知身立命、至臻至善之道的蛮荒栽出万顷花,故令人见之不忘,贪之如狂。泥炉温茶不为附庸风雅,而为慰藉风尘;夜雪围炉不为凛冬生暖,而为深话处世。

学业之不进,为一懒字丢不开。人生而为人,总舍不净与现实的错落,世事多不可逆、不可选、不可违。治学则不然,不听天,不由命,全凭“我”。求学问之事,求一分便得一分,弃一分则退万丈,无回旋余地。奉静敬而去骄惰,学问即有所精,学业即有所进。功成名就如曾国藩,仍然潜心读史、笔耕不辍,每日十二条日课,日复一日从不懈怠。可见任何的学有所成、业有所专,唾手可得终是痴想,业精于勤才为正道。

红尘之不抛,为一静字企不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个人的心灵若是清静无染,红尘紫陌,世俗纷扰,皆如雁过无痕,叶落无声;一个人的心灵若是烦乱不宁,即使身处山林而无车马喧,心也似结庐在人境闹市而难安。如《维摩诘经》所言:“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真正的净土,不在它方,归于内心。

接物之不妙,为一恕字参不透。恕,是推己及人,讲信修睦,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为推己,所以慈悲;因为念他,所以宽恕。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上之;行事铿锵,棱角分明,中之;睚眦必报,瞋恨怨尤,下之。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器”,是才能,更是器度。有人穷极一生探寻待人接物之奥义,实惟一恕字而已,宽恕如一剂入世良方,和润我们的锐气,柔化我们的棱角,使我们无形之中能够与人之交如水,润物细无声,化物胜有声。

处事之不效,为一躁字褪不祛。欲要成事,志高和踏实缺一不可,志高为修身之本,踏实为成事之源。志不可不高,志不高轻则泯然众人,重则同流合污。心不可不沉,心不沉微则成事不足,大则败事有余。立鸿鹄之志,破苟且之习,重踏实,忌浮躁,处事遂效。如此看来,处事之道与治学之方有异曲同工之妙:处事时心中存远志,足下弥坚定,治学时笃志近思,马虎不得,也敷衍不得。

人品之不高,为一利字看不破。看破并非避而远之,更非趋之若鹜,辩证地对待名利财富,浮沉正在这方寸佛魔间。鄙弃名利,暗犹荡漾,实非品性高尚之举;淡泊名利,正气浩然,方为君子洁身之策。太史公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之难成大事者,不惟有沽名钓誉之“才”,亦必有舍生取利之“志”,将名利视为至宝珍之重之,更甚者不择手段,不可取;但也不必矫枉过正,过犹不及,厌名利之谭者,也未必尽忘名利之情,口上对名利嗤之以鼻的,内心实为清高之名所累,未必尽忘名利,或许形虽已放下而心却未释然。名利本身并无是非对错,而真正掌舵的在于人,儒家讲“中庸之道”,对于名利亦是如此,不偏不倚,平和以待,即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行无愧于人,止无愧于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言以蔽之,曰为“家国情怀”。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志则国志。当然,如今的少年不必如往昔英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般悲壮,而是被时代赋予了别样的使命。肩负使命担当,树立远大理想;忠诚伟大祖国,热爱疆土人民;锤炼品德修为,练就过硬本领;践行温良古训,砥砺家国情怀。任重而道远,但来日犹可期。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知身立命、至臻至善之道不过摆脱懒字缠,摈弃心头繁,待人比己宽,处事笃且专,勘破名利关。

·

 ——《读<目送>有感》

公共外语教学部英语161班 李斐然

人人都是一样,从降生在世界上发出第一声啼哭,自此便成了父母心中放不下又解不开的结。我们先是在襁褓中不问世事忧愁,接着依偎在父母身边牙牙学语,我们尝试着信赖依恋父母,将其看作我们生命中最伟岸的高山,需要仰望,可以倚靠。接着,我们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人生的路,一次又一次地推开父母伸出的手。叛逆、自我、张扬,成了少男少女的共同标签。我们着急着证明自己的独立,一步步拉开我们和父母之间的距离。再后便是成熟,人们朦胧地懂得了父母的不易,想要做些什么,但又忙于自己的工作、事业、交际和独立组建的家庭,似乎任何小事都能成为无暇顾及父母的理由,又或是借口。

可我们都善于安慰自己,告诉自己时间还很长,日后总有机会。就这样我们与父母就在两条不同的轨道上奔驰;我们攀向理想的顶峰,而父母却走着下山的路,缓缓步入迟暮。然后,命运会在不经意间给你当头棒喝,让你清晰的看见父母头上的青丝早已化白雪,原本稳健的步伐变成蹒跚,笔直的脊梁像是要弯到土地里。他们像是变成了幼时的我们,不再能独立地“行走”,需要人搀扶,渴望人陪伴。这时,我们急切地想要抓住他们的手,好再次走上一起的路,却发现我们怎么追也追不上了,或许就像父母当初看着我们的成长一样,想要追,也只能目送我们的背影远去。

  对此,作者劝诫我们不必追。可我想,我们应该追,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别等到曲终散场之时再去追。

  诚然,我们都是独立鲜活的个体,会在这匆匆几十年的人生中体味人间五味,而在路上经历的困苦、迷惘、跌过的跤、吃过的亏,他人即使是再亲密的人也无法代为承受。可是,我并不认同人是孤独的个体,更不赞同因为追不上父母的脚步,就消极地放弃。至少现如今,以浅薄的阅历我还不能认同。既然我们不想承受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又何不在厄运来临之前,多多陪伴父母,而非在人生的终点长吁嗟叹。

  读了《目送》,我体悟到了人生的酸涩,但是却还无法做到作者的淡然。对于父母的路,我想我们必须追。


活着:寻味生活

 ——<活着>读书心得》

公共外语教学部英语182班 张娜娜

生活二字,由生和活两个字组成,也由生和活两个部分组成,生即是在这个世界上最基本地生存,活大概就是如何在这个世界上活出人样,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有时候,生已经很难了,又如何有精力和勇气去考虑活的问题。所以,总有一些人的人生并不是那么完整,因为他们一辈子都在努力地生存,还没有好好地为自己活过吧。

《活着》这本书大概就是人生和现实的缩影吧,悲剧和喜剧永远并存,每次在我以为福贵的人生即将出现转机的时候,总会有意料之外的悲剧降临,这种时候,就会害怕和畏惧,害怕这种戏剧般的悲剧会出现在自己身边,害怕自己做不到像福贵那般淡然,害怕某个悲剧会摧毁我的整个人生。这大概就是悲剧的意义吧,往往比戏剧更能让人惊醒,带来的启示和教训更深刻,更能让人铭记。

所以无论生活怎样,能够好好地活着就已经是一份莫大的幸运,请一定要珍惜这份幸运,带着勇气,带着希望,继续兴致盎然地和这个世界交手下去吧。


一本好书,可以让我们穿越历史去和古人对话

一本好书,也可以指引我们跨越时空预知未来

贫穷的人可以在书中看到希望

富有的人则从书中读到责任

我愿把所有希冀与正能量

赋予到我的笔尖

我的书本上


寄语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我们身边的普通人物,同样谱写着家国情怀的感人故事。我们要在阅读和思考中,在文化经典和现实生活中升华家国情怀。小家与大国同声呼应,“知责任、行责任、尽己任”,学好本领,不负使命!


公共外语教学部学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