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课程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 2025-10-10 浏览次数: 10

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课程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实施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人才培养主阵地建设,全面提升本科课程课堂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作用,树立优良的教风学风,切实提高本科教学水平,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二、总体目标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以课堂教学为抓手,引导教师潜心教学,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和学生学习获得感。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学创新与实践,提升教师素质,完善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并持续改进,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推动高质量教师发展和高素质人才培养。

三、具体举措

(一)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推进课堂教学规范实施

1.规范建立基层教学组织

制定《南京中医药大学基层教学组织管理办法》,明确基层教学组织日常工作职责及教学工作要求。推动全校各教学单位的教研室、课程负责人遴选工作,明确岗位要求,坚持公开、自愿原则遴选聘任富有教学经验和教学责任心的高年资师资担任学系、教研室、课程负责人,落实负责人的岗位职责与政策保障,加强基层教学组织的考核与管理。

2.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作用

明确基层教学组织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主体地位,为教师交流合作、共同提升搭建重要平台,通过基层教学组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经验分享等集体教学活动和双周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之间取长补短,提升整体教学水平。建立健全基层教学组织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内部听课评课、教学自查等方式,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教学,保障课堂教学质量。

3.明确课堂教学实施规范

制定《课堂教学质量标准》,明确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从课前准备、课中实施、课后辅导等多方面对课堂教学各相关环节提出具体质量标准。通过提出明确规范,促进教学实施的严谨性,加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管理,注重教学方法的多元化,优化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推动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入,推进良好教风学风的互相促进,提升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推动课堂教学智能监测,实现对课堂关键数据的自动捕捉与深度分析,形成教师课堂教学报告,动态监测课堂教学行为。

4.严格执行授课资格准入制度

严把教师授课资格准入关,理论课程应当安排具有教学经验的教师讲授,且原则上须具备高校教师资格,新教师或无独立授课经验的教师,需具备由本课程高年资教师指导下的一学期助教经历,助教工作可以认定为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并在学院及教研室组织试讲合格后方能承担课程讲授任务。课程所在教研室应当做好新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规划,落实培养任务及授课资格准入审核。

5.推进教学文件建设与管理

教研室应当对试卷、教学过程记录等教学文件及时归档,并围绕试卷分析、教学过程记录中的课程总结开展集体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和优化。课程所在学院应当组织开展近4年新招生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大纲制修订工作,根据学校对课程教学大纲相关要求,教学单位组织开展各课程教学大纲自查工作,对不符合要求的课程大纲组织修订。

(二)构建教师分类发展体系,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1.开展全员分类教师培训

实施教师发展整体规划,分级分类、全员全程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开展新教师培训班、骨干教师培训班、教学管理干部高级研修班,进行理论课教师、临床课教师、数字赋能、教学创新等专项教学培训,优化教学名师领航工作室项目化管理机制。组织校院两级教学工作坊活动,推动学院形成各具专业特色的院级品牌教师教学发展活动,扩大培训覆盖面。

2.举行多样化教学竞赛

学校开展教学文件专项检查评比,新教师教学展示、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微课教学比赛,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提高学院开展全员教学竞赛的积极性和频次,校院协同,以赛促教。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在职称评审文件中增加高级别教学竞赛获奖认定内容,出台《教师教学综合测评工作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试行教学积分制,配套开发建设“教师数智化教学业绩综合信息平台”,激发教师“上好一门课”,争做“教学排头兵”的主动性,引导形成潜心钻研、乐教爱生的良好氛围。

(三)强化学风建设,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1.构建三级联动课堂督查体系

校级层面由学工处、教务处联合组建学风督查专班,每月开展全覆盖式课堂巡查,重点检查学生出勤率、手机集中管理、课堂参与度等指标。院级层面要求各学院成立由辅导员、学生党员、班委组成的学风督查队,每周随机抽查课堂纪律,对连续两周排名末位的班级启动约谈整改程序。班级层面推行“学风日志”制度,每日记录课堂表现,经任课教师签字确认后纳入班级学风建设档案。教师课堂教育教学管理成效纳入教师课堂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与个人年终绩效考核、评奖评优等挂钩;班级学风建设情况作为班级评奖评优重要依据,并纳入所带班级辅导员年终考核内容,与辅导员绩效考核、评优挂钩;学生课堂出勤及学习情况等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内容,与学生评奖评优挂钩。

2.实施课堂效能提升工程

落实辅导员、学业导师随堂听课制度,开展课堂学风“三查三通报”,对课堂迟到早退、电子产品不当使用以及前排空座情况进行常态化检查及院内通报,形成有效的课堂纪律管理机制。开展“文明课堂公约”行动,将课前师生互致礼、禁止带餐入教室、规范着装等要求纳入班级日常考核,通过主题班会强化学生行为规范意识。除确有教学需要外,倡导“无手机课堂”标准化管理,建议教师课前组织学生统一将手机存入教室指定收纳袋,配套建立多元化教学互动机制。

3.推行-导双师共育联动机制

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实施“双师共育”行动,建立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双反馈”机制,辅导员每周汇总课堂问题清单,辅导员每月与任课教师对接班级教学情况进行学情分析,联合教师开展学困生针对性“学风警示”约谈,构建“学情预警-精准帮扶-效果追踪机制,建立学业困难学生帮扶工作档案,实施1+1+1教师、学霸、学困生“三联结对”帮扶计划。

4.打造杏林学风+品牌活动

以“学思践悟·知行合一”为主题,结合学院学科专业特色创设学风建设活动品牌,分别于3月和9月组织策划学院和学生社区学风建设月系列活动,并同步开展学院学情调研和学风建设大讨论,查找问题,总结经验,提高学风建设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打造学院学风建设活动品牌,开拓“五育融合”新实践,开展“术有专攻”学院特色学生活动。选树朋辈榜样,推选先进典型,开展“我和我的大学”优秀学子宣讲。组织师生参加各类专业比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四)规范床边教学实施,推进临床教学质量

1.加强临床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推动临床教学“同质化培养、一体化管理、信息化运行”教学改革。进一步落实《南京中医药大学床边教学基层组织建设管理办法》,建立临床教学大教研室,遴选教研室负责人,提升临床教学内涵,推进大教研室机制有效运行,形成“学院-大教研室学校-教学基地双线管理体系。实现教学标准、教学过程、考核评价及育人能力同质化。

2.创新临床师资培训

形成“面-线结合的立体化临床师资培训体系。明确各个教学基地各临床课程的师资队伍并确保一定的稳定性,将临床师资纳入学校教师教学发展工作范畴,按年度制定全校层面的临床师资培训计划与方案;推进以临床课程虚拟教研室为主线的师资培训与课程教学设计研讨等集体教学活动,提升教学基地各临床课程教学的师资水平均衡化。

3.推进临床课程建设

加强学校对教学基地教学条件的建设指导与共享,推进教学基地优质专科资源、专家资源及其它医疗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鼓励教学基地及临床教师开展临床课程教学研究,教育类科研项目及教学相关论文等研究成果纳入教学基地评估范畴。依托临床课程虚拟教研室开展临床教学课程的课程思政案例库及临床教学案例库建设,构建符合当前课程建设需求的立体化临床课程教学资源;制定并完善各临床教学课程教学设计及课件,推动各临床教学基地间的课程教学标准化。

四、组织保障

(一)完善组织领导,提升工作效能。

成立校级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专项工作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本科教学工作、学生工作、纪检监察工作的校领导任副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及教学单位负责人担任工作组成员,各教学单位同步成立院级专项工作组,凝聚全校合力,齐抓共管、协同推进,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管理效能。

(二)明确责任分工,增进联同协作。

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是各教学单位、各职能部门的共同责任,各单位(部门)要建立健全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的工作机制。各教学单位及所属基层教学组织、任课教师要按照职能职责主动认领任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将具体责任落实到位,确保课堂教学管理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各单位(部门)要主动沟通、加强联动,协同合作,定期会商,及时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跨单位(部门)的困难和问题。

(三)加强督查落实,严格问效问责。

学校建立纪委、巡察部门介入课堂教学质量督查机制,对课堂教学管理落实不力的单位、部门和教师实行问责。教务处加强日常教学运行管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针对课堂教学开展线上线下巡查并形成周报,总结成效、及时反馈问题、督促整改,对问题频发或突出的教学单位主要负责人开展约谈。各单位(部门)负责人要亲自抓落实,细化工作内容,做到责任到人、措施到位、真抓实干、取得实效。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与监督,对出现教学事故的教师,按照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及相关规定严肃处理与问责,切实保障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