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医药大学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行动计划
(2025-2027)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响应教育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和江苏省教育厅《省教育厅关于印发<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苏教高〔2025〕1 号)相关要求,推动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中医药高等教育,探索人工智能在中医药人才培养各环节中的应用,创新教育内容、重塑教育模式、重构教育形态,推进智能时代的教育发展与变革,源源不断培养中医药高素质人才,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如下行动规划。
总体目标
以人工智能赋能中医药高等教育,培养适应未来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全面提升师生人工智能素养与创新能力,推进“师-生”二元教育模式到 “师-机-生”三元教育模式的转变,构建智能化、差异化、个性化、精准化的人机协作下的教学与管理服务机制。形成可复制推广的中医药人工智能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方案,产生一批创新性、引领性人工智能课程改革成果,打造一批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的典型应用案例。推动中医药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形成具有示范引领的“AI+中医药教育”模式。
重点任务
一体化系统推进“AI+中医药教育”改革,打造数智化时代背景下教师队伍并赋能课程教学,培养具备数字素养与技能学生并赋能创新创业,形成“一体两翼”的中医药智慧教育模式。
系统推进师生人工智能素养教育
1.打造具备高阶人工智能素养的师资队伍
持续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专项培训及教学竞赛。邀请对智慧教育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举办讲座、教学工作坊、教学观摩等,深化智慧平台及工具在教学课前、课中、课后的应用,鼓励教师应用与研发智能体,将智慧教育融入教师教学全过程。组织开展虚拟教研室建设,常态化开展智慧课程教学研讨、集体备课等活动。分级分类加强人工智能类课程团队培育与建设。组织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人工智能专项比赛,以赛促教,推动教师掌握人工智能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技能,不断提升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教学的能力与水平。
2.科学设计学生人工智能素养课程体系
构建“通识筑基—专业深耕—交叉创新”横纵联动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在新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设置“AI基础理论模块”“AI技术应用模块”“AI拓展创新模块”等三种模块人工智能素养课程,“AI基础理论模块”包括《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基础》(必修)和《医学人工智能前沿技术》(选修)两门课程,致力于为学生筑牢人工智能的理论根基;“AI技术应用模块”包括《中医药人工智能概论》《中医药与数据科学》《中医药与自然语言处理》等五门课程,深度探索人工智能在中医药领域的专业化应用路径。“AI拓展创新模块”为《中医药人工智能综合实践》课程。课程体系建设中不断跟进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医药方面的应用发展,动态调整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和授课模式,提升学生人工智能素养。
有序推进人工智能助教助学
1.创新性推进AI助教
建设数字教师,支持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开展创新性教学改革。通过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成效评估完成教师精确画像功能。推动以智助教,实现AI备课、AI出题、AI问答、AI批阅、教情学情自动分析、数字人等AI赋能的应用。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通过AI为学生学习提供资源推荐、智能辅导、及时反馈等,实现课堂运行及教学质量的智能分析、及时反馈。
2递进性推进AI助学
通过课堂内外活动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形成“通识普及、专业融合、实践应用与创新”的递进格局。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精确学习资源推荐、学习评价、学业预警等创新应用,完成学生画像功能,推动以智助学。让每个学生了解人工智能,在学习中应用人工智能,让一部分学生能开发中医药相关人工智能应用,实现学生由人工智能的受益者到贡献者的转变。开展人工智能伦理教育,培养学生人工智能伦理意识,预防技术滥用,塑造学生在数字时代的批判性思维和负责任创新能力。
(三)强化人工智能赋能中医药教育改革
1.开展人工智能赋能专业教学改革
开展AI+专业建设。加强省级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专业建设。在中医药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建设基础上按各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分类分层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建立各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知识图谱、能力图谱与问题图谱。运用人工智能信息数据对专业建设的成效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估,为专业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开展中医药人工智能应用微专业建设,为中医药人才培养赋能。投入经费支持中医药人工智能微专业建设,完善课程体系,面向全校各专业开放招生。将中医药学的传统智慧与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相结合,旨在培养能够运用人工智能方法解决中医药领域实际问题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加强人工智能赋能课程资源建设
加强AI智慧课程建设。以国一流课程建设为试点,推进首批19门AI智慧课程建设,构建课程知识图谱、问题图谱、目标图谱,打造结构化、可视化的课程生态。通过三大图谱的有机联动,实现知识点精准关联、学习路径智能推荐、教学评价动态分析,为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提供科技赋能新模式。后续采用“校立+院培”模式,支持学院结合学科特点培育建设智慧课程,分批立项动态扩容至60门左右AI智慧课程建设。
建设高水平、新形态教材。组织编写富有人工智能特色的多模态、数字化系列教材,编写中医药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系列教材。编著中医药专业领域AI+教材,建设中医药核心课程系列数字教材30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抽象概念的视频化、3D化等。推进教材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建设“教学评”一体化的新形态数字教材20部。
3.构建人工智能赋能实践教学生态
智慧教育赋能实验教学。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构建高度仿真的实验实践环境,并通过“智慧云实验室”,满足学生的泛在化学习,借助AI实时反馈操作精准度或选方用药合理性。推动教学实验室的智能化治理,分析教学实验室使用率、设备状态及能耗数据,辅助管理决策。
校院融通构建一站式学习社区。将学校学习平台、资源平台进行归集,根据教学安排为师生提供基础数据服务。师生进入学习社区可获取线下课堂的地址、线上网络教学的网址等信息,实现当前学期的课堂录像回看。将床边教学医院的课堂教学、临床案例教学共享至学校,通过线上观摩、实时交互等方式方便师生学习与督导评价,实现校院一站式同质化学习与管理。
4.推行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管理服务
推广杏林智慧教务问答服务。在教务处微信公众号、网页等公共平台推广杏林智慧教务问答服务。将学籍、学业、实践、创新创业、转专业、评奖评优、毕业审核等办事指南及学生关心的问题进行语料整理,提供智能问答一对一服务。升级现有教务管理系统,为师生教学管理与服务提供智慧赋能。
开发建设“教师数智化教学业绩综合信息平台”。在出台《教师教学综合测评工作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文件基础上,试行教学积分制,通过数智化教学业绩综合平台进行教师教学成效精准画像,为教师教学能力评估、晋级提供服务。
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督导方式改革。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智能手段,完善基于视频资源的数字化教学评价体系,建设人工智能督导巡课评价系统,实现对教学评价的全过程、全覆盖,减少人工课堂督导的工作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本项工作分两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完成对常态化录播教室与智慧教室的改造,并初步建成人工智能课堂教学督导系统,第二阶段在运行中不断优化电子资源评价指标,提升评价的客观性和精准性。
5.加强人工智能教学改革研究
联合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价中心等部门开展人工智能教学改革研究。探索基于课程教学数字化资源的人工智能助教、助学、助管的创新应用,立项一批人工智能教学改革专项研究课题,与头部企业深度合作开发智能化教学助手和人工智能助教助学助管工具。通过研究和实践,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人工智能教学改革方案。
(四)构建中医药人工智能教育大平台
1.建设中医药垂直领域应用大模型。利用大模型、提示工程、思维链、知识图谱、检索增强等技术,构建灵山中医大模型,集个性化健康问答、建档咨询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咨询平台,通过平台获取专业的中医诊断建议和个性化的康养方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中药学拔尖创新自主人才培养,构建集“智思体+能力图谱+应用案例”三位一体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素山中药大模型,实现对中药学知识的智能检索、分析和推理,推进中药学教育向智能化、数字化与国际化转型。
2.构建AI赋能的中医药智慧教育平台。联合网络安全与信息化中心、人工智能学院等完善现有在线教学平台、虚拟仿真平台、教学直录播系统、教学数据中心平台等建设。利用灵山中医大模型、素山中药大模型等赋能虚实融合、线上线下融合、中医药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教育空间,探索构建中医药智慧教育平台——杏林学堂。通过大数据、大模型等应用驱动教、学、管等方面的减负、提质与增效,实现以智助教、以智助学、以智促管。用深度学习等方法为海量中医药知识数据进行训练,从而能够理解、生成和推理相关信息,以人工智能助力中医药人才培养。
三、预期成效
(一)形成示范性培养模式
获批1个省级以上人工智能相关特色学院、1门省级以上智慧教育类课程、1部省级以上智慧教育教材、1个省级以上AI赋能高等教育典型案例、1 项省级以上人工智能相关教学成果奖。形成N套完整的AI+中医药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一批具备AI素养,具有 AI应用与创新能力的人才,以胜任未来中医药领域的需求。
(二)成立中医药人工智能教育联盟
整合全国中医药和人工智能各种优质资源,通过校际协同、资源共享、模式共建成立中医药人工智能教育联盟。推动中医药与人工智能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为构建“中国特色、国际水准”的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提供支撑。
(三)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
打造一体(杏林学堂)两翼(灵山中医大模型、素山中药大模型)智慧教育基础设施,通过人工智能的知识普及、应用与创新,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改革,实现教学环境智能化、教学差异华、学习个性化、管理精细化,促进学校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建成具有智能化、虚实融合、线上线下融合、中医药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教育空间,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支持学生毕业后的继续学习、面向社会人员的健康学习等,构建服务全民健康的终身学习空间。
四、实施中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成立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相关资源,教务处、网络安全与信息化中心、各教学单位、财务处等部门协同推进,确保相关计划顺利实施。
(二)人员保障
以项目为抓手,抽调相关人员,成立专项任务攻关组,按照计划部署及领导小组下达的任务完成工作。
(三)技术保障
与相关单位开展合作,寻求技术支持,共建人工智能中医药教育大模型,确保人工智能赋能中医药教育的有效性。
(四)经费保障
统筹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投入,用于平台建设、模型建立、算力购置等方面,投入专项经费改造智慧教室等基础设施。打造本地人工智能基础服务平台,一体化实现数据存储、计算、管理等功能,确保具有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基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