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医药大学深入推进一流本科课程
建设实施方案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落实党中央关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部署,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持续推进与国家“双一流”和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相适应的一流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建设,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涉及的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规划与实施包括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1计划”高阶核心课程、AI智慧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产教融合课程、全英文课程等六类一流本科课程及相关教学资源。
第三条 本办法制定的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规划周期每轮为三年。
第二章 建设思路
第四条 学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规划与实施管理按照“六类三级两层一中心”的思路开展。在建设内容上,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1计划”高阶核心课程、AI智慧课程、产教融合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全英文课程等六类一流本科课程。在建设路径上,构建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一流本科课程项目,使之与我校已有的省级、国家级课程形成体系,以点带面,推动课程质量全面提升。在建设措施上,发挥学校和学院两个层面的积极性,通过学校主导、学院主体的方式,促进课程建设水平有效提升。在建设理念上,强化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加强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和应用力度,增强我校课程的“含金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
第三章 建设原则
第五条 高阶性。一流本科课程要能使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第六条 创新性。一流本科课程内容集中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培养学生善于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个性特点。
第七条 挑战度。一流本科课程要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和老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老师要认真进行教学设计,花时间花精力花情感备课讲课,学生课上课下要有较多的学习和思考时间。
第八条 科学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应符合学生认识发展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学生学习与发展为中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第四章 建设内容
第九条强化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推动形成育人新成效。巩固深化我校课程思政建设成果,依托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建设,搭建课程思政交流平台,全面推进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方法路径,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在原课程思政项目建设基础上重点立项建设50门左右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充分发挥示范项目引领作用,培育省级及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第十条以“101计划”为引领,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升高阶核心课程建设质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理念,持续推进课程综合改革,大力支持包括已立项三级一流本科课程在内的,具有内容高阶性、科学前沿性、学科融合性的高水平专业核心课建设。按照“全面提升”的布局,进一步扩大一流课程在一流专业覆盖面,重点立项建设50门左右“101计划”高阶核心课程,实现高阶核心课程各专业全覆盖,通过核心课程建设全面夯实专业教育的“新基建”。
第十一条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打造人工智能驱动的优质AI智慧课程。依托数字化教育平台,发挥我校专业特色优势,重点升级改造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等一流专业核心课程,推动重构课程知识能力体系,丰富智慧教学资源,优化数字化教学评价机制,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重点立项建设50门左右AI智慧课程,将一流专业2-3门专业核心课程建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智慧课程,实现AI助教助学。各学院要鼓励和推动教师探索智慧课程的建设和应用,培养和激发学生数字化学习力、适应力与创造力,推进课程教学数字化进程。
第十二条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联动,推进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继续深化我校中医药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丰富科学精神类、社会认知类、医学经典类、人文艺术类、国际视野类五类通识教育课程资源。开展外语、信息技术等通识必修课程改革,注重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课程的协同推进。聚焦中医药特色,强化中医经典类课程建设与改革。重点立项建设50门左右高水平通识教育课程,让学生感受中医药魅力,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涵养中医药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第十三条把握协同育人内涵,以产教融合课程建设为载体,促进产教供需有机衔接。依托产业学院建设,促进科学研究新进展、实践应用新成果、社会需求新变化融入课程教学内容,突出基于科教融汇、产教协同的实践教学环节,积极推广实施案例式教学、项目化教学、任务式教学等实践驱动的新型教学方式方法。通过立项建设50门左右产教融合一流课程,以点带面,推进专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完善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新格局。
第十四条提升人才培养国际视野,扩大中医文化国际影响力,加快推进全英文课程的建设培育。将国际化理念融入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资源等课程建设环节,提升课程国际适用性、时代性、前沿性,达到提高学生国际视野的人才培养目标,强化高校文化传播职能。遴选培育50门左右全英文课程,提升课程建设国际化水平,培养具有“中国心、世界眼”拔尖创新人才,促进中医文化和教育的国际化。
第五章 管理与评价
第十五条 坚持责任到人,落实课程负责人制度。各学院和教学单位要通过建立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制,明确课程建设与质量管理的主要责任人和基本任务,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力量,形成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课程教学团队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并根据课程需要配备辅导教师。保证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打造高水平的课程或课程群。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及学校引进的各类高层次人才等开设前沿创新课、讲授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
第十六条 坚持严格管理,完善学生课程学习评价。各教学单位应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秩序,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推进课堂教学建设与改革,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及效果。完善学生课程学习评价,加强对学生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学习的评价,强化阅读量和阅读能力考查,提升课程学习的广度。加强研究型、项目式学习,丰富探究式、论文式、报告答辩式等作业评价方式,提升课程学习的深度。加强非标准化、综合性等评价,提升课程学习的挑战性。
第十七条 把握质量水平,建设优质精品教材。围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立体化教材体系、临床教学教材。组织高水平教学团队编写适应优势学科、一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的特色教材,以及反映教学改革趋势、满足教改新型课程建设需要的研究型教材。
第十八条 开展课程评估,建立课程动态调整机制。实行课程准入制度,逐渐引入课程退出机制。以“学”为中心课程教学评价和反馈机制,适时开展课程评估工作。对评估结果实行“扬优、支重、扶新、去莠”的奖惩措施:“扬优”即褒扬优秀教学内容及方法课程,“支重”即支持重点核心课程,“扶新”即培育各类新型教改课程,“去莠”即淘汰连续差评课程。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十九条加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经费投入。根据六类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具体情况和建设需求,予以相应的建设经费资助。
第二十条给予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工作量认定。对于立项的一流本科课程,根据不同课程级别和类别,给予相应工作量认定。有多名教师参与讲授的,按照不同教师个人实际参与授课的总课时分别计算相应的工作量。对于省级或国家级的一流本科课程立项项目给予相应的教学质量内涵奖励,并在职称晋升中予以倾斜。
第二十一条 加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管理。每门一流本科课程立项前须至少经过两个学期的建设与完善。校级一流本科课程项目立项后,建设期为3年,建设期内每年须开课不少于1次,其中智慧课程每学期均须开课。学校定期检查一流本科课程项目的建设进度和质量,组织开展一流本科课程质量评估。对不能完成建设任务的一流本科课程项目予以警示,并督促其整改,不及时整改或整改不力的,撤销其建设资格,并追回超额计发的工作量和建设经费。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